韩国石化行业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度调整,这场由产能过剩引发的行业洗牌,不仅重塑着本土产业格局,更牵动着全球化工市场的神经。
近日,韩国十大石化企业在政府协调下达成产能重组协议,将削减石脑油裂解产能370万吨,最高减产幅度达25%。此次调整涉及LG化学、乐天化学、SK Geocentric、韩华道达尔、韩国石油化学工业、韩华解决方案、DL Chemical、GS Caltex、HD Hyundai及S-Oil等主要企业。根据行业数据,韩国现有石脑油裂解装置年产能为1470万吨,而国内实际需求约1000万吨,产能过剩问题突出。
当LG化学、乐天化学等十大巨头集体签署减产25%的重组协议时,一个时代的终结与另一个时代的开启正在同步发生。
韩国石脑油裂解装置年产能高达1470万吨,而实际需求仅1000万吨,这种结构性过剩已持续侵蚀行业利润。
2025年上半年石化产品出口额同比下滑11.1%至217亿美元,LG化学更出现2300亿韩元的季度营业亏损,暴露出传统扩张模式的不可持续性。此次削减的370万吨产能相当于总产能的四分之一,这种壮士断腕式的调整背后,是韩国政府提出的三大重组目标:通过产能出清改善企业财务、转向高附加值产品生产、最大限度降低对就业和地方经济的冲击。值得注意的是,减产协议中特别强调"无未履行合同"的温和出清方式,既维护了市场信用体系,又避免了早期电改中"跑路企业"引发的连锁反应。
在亚太石脑油价格跌至598美元/吨的背景下,韩国企业的减产虽难以根本性改变全球供应过剩格局,却释放出明确的行业转型信号。从数据看,韩国合成树脂出口量占产量63.8%,合成橡胶出口占比达63%,这种高度依赖出口的产业结构使其对价格波动尤为敏感。此次调整中,企业正战略性放弃通用产品市场,全力转向高性能聚烯烃、特种化学品和新能源材料领域。以聚烯烃弹性体(POE)为例,其技术壁垒带来的毛利率可达45%以上,而动力电池回收相关业务营收增速更达120%。这种转型与全球石化市场"减油增化"趋势不谋而合——中国沿海七大基地的化工原料产能已占全国28.7%,美国页岩气企业也因乙烷出口受阻被迫调整策略。
行业洗牌的深层逻辑,是化工产业从"规模竞赛"向"价值创造"的范式转移。韩国石化企业如今面临的,不仅是1470万吨与1000万吨的产能数字落差,更是传统大宗商品与高附加值产品之间的价值鸿沟。特种化学品领域,电子级化学品纯度需达99.9999%才能满足半导体需求,其28%-35%的毛利率远超行业平均水平;新能源材料赛道,生物基丁二酸项目凭借30%-40%的成本优势,3年即可收回投资。这种转型需要持续的技术投入——康普化学等企业研发费用率长期保持在8%以上,而韩国此次重组中"谁先转型谁获益"的竞争机制,正倒逼企业将资源向创新领域倾斜。
当减产协议落笔签字,韩国石化行业的游戏规则已被永久改写。
这场危机揭示的残酷现实是:在产能过剩与技术迭代的双重挤压下,没有企业能依靠政府兜底存活。未来属于那些能快速关停落后产线、突破特种化学品技术壁垒、抢占新能源材料制高点的企业。正如行业观察家所言:"这次重组不是简单的产能削减,而是整个产业DNA的重编码。"全球化工市场的版图重构,或许将从韩国企业的这场艰难转身开始。
杠杆配资业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