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狂有雨,人狂有祸。可在上海,却有这么一家企业却偏要逆流而行。
这家企业明知触碰食品安全红线、漠视公众诉求会引火烧身,但即便身处如此境地,其傲慢嚣张的气焰仍未收敛。
这家企业就是日供50万份学生餐、占据上海近三成校园配餐市场的巨头——上海绿捷。
9月23日,在舆情的汹涌之下,上海市公安局、市监局、教育委三部门终于向上海绿捷亮剑了。而被家长们骂上热搜的绿捷,在三部门集体下场后,也终于开口。
但让人难以接受的是,绿捷在其公众号上发布的“致歉声明”,全文只有48个字,无事实陈述、无原因剖析、无整改方案,只是表示“诚挚道歉、全面接受”。
都说字越少事越大。
但公众却没有从这简短,轻飘飘的48个字的致歉声明中,看到绿捷的丝毫歉意。更多给人感觉的是,这家企业仍然一如既往的狂!
绿捷公司已经涉嫌瞒报食品安全相关信息,公安机关也立案侦查,且有相关人员被控制。但即便在此情况下,我们仍然没有从这家公司的之前声明中看到其悔意。
难道掌控着50万上海学生午餐的绿捷,就不知道此次他们触犯的是50万学生背后无数家长的逆鳞吗?
在此背景下,绿捷为什么还敢这么狂呢?究其原因,我认为,上海绿捷的狂主要来自以下几点。
1.上海绿捷的“狂”,来自其对食品安全底线的公然践踏,和对公众智商的无情蔑视。
都说再穷不能穷孩子,再苦不能苦学生。但在此次上海学生餐“臭虾仁”事件中,我们可以看出,绿捷公司不仅没有积极回应家长的质疑,实际控制人反而指令销毁问题食材,还编造“虾肠外溢”的谎言掩盖真相。
绿捷之所以敢在孩子们的餐食上“偷工减料”,这份傲慢,源于其对食品安全风险的彻底漠视,和对公众智商的无情蔑视。
2.上海绿捷的“狂”,底气来自垄断带来的暴利。
有上海家长们算过一笔明账,绿捷供应的学生餐实际成本仅6元,但家长缴费却高达18元。这般离谱的溢价,并非源于学生餐品质的提升,而是绿捷依托其市场支配地位。
此外,绿捷供应的学生餐是家长预付费模式。以其供应的50万学生,每人月均400元计算,绿捷账面则常年沉淀2亿元资金。由于钱已经预交给绿捷,当家长的不满无法转化为“用脚投票”的权利,绿捷自然丧失了提升餐品品质的动力。
3.上海绿捷的“狂”,来自其迷雾重重的股权架构与“开挂”般的中标经历里。
绿捷表面由香港公司全资控股,实则是一场资本迷局。
香港公司的三名董事均来自厚生投资,而厚生投资创始合伙人王某同时担任新希望集团副董事长,绿捷董事长陶某曾任新希望六和总裁,管理层几乎被“新希望系”全面掌控。
而新希望集团的创始人刘永好的妻子和女儿都是新加坡籍。
然而,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,绿捷的投标却堪称“奇迹”。同一招标代理商代理的39个项目,被其100%包揽;评审专家名单高度重合,部分项目从招标到中标仅间隔1天。
短短几年间,绿捷便覆盖上海16个区的500多所学校,且合同一签就是三到五年,中途更换难如登天。
4.上海绿捷的“狂”,本质是权力监督的失守。
上海学生餐事件爆发是9月15日,当时上海多所学校学生反映餐食中的虾仁炒蛋“发臭”或“有沙”,但直到8天之后,上海相关部门才介入调查,这姗姗来迟的介入让人不得不怀疑相关部门的权力监督是否失守。
当校园配餐的公共属性遇上资本逐利的天性,当复杂股权遮挡了监管视线,当招投标程序失去公平性,绿捷的傲慢和狂妄便有了滋生的土壤。
所幸的是,在舆情的汹涌下,上海市公安局、市监局、教育委三部门三部门的联合介入与市属国企的临时接管,尽管介入和接管的有些迟,但还不算晚,起码能让学生餐事件迎来了转机。
或许在不久的将来,上海绿捷这家漠视食品安全,从孩子们口中夺食的企业,就会受到严惩。
校园餐的安全红线不容触碰,公共服务领域的资本运作必须透明可控。希望绿捷事件给所有人敲响警钟。
唯有斩断利益勾连、强化全程监管、赋予家长真正的监督权,才能让“绿捷们”彻底收起嚣张气焰,让孩子们的餐盒真正干净、安全、实惠。
杠杆配资业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